10分鐘,搞定一個知識點。
《德·道 微課堂》,與你分享關于輥筒使用的方方面面。
異“曲”同功 —— 今天的主題是:面對非標準形狀的輸送物時,我們該如何應對。
【讀者的困惑】
在物流輸送系統當中,由各類輥筒組合而成的輥道線,是常見的輸送類型之一。在快遞周轉、倉儲、智慧工業(yè)中有著廣泛的應用。
熟悉“德道”的讀者應該知道“三支輥筒原則”,即輸送物的底面必須時刻保持與3支輥筒接觸,且接觸面平整。
然而實際上,現場情況并非總是如我們所希望的理想。我們經常收到來自終端的救助,困難,來自于非標準貨物的運輸形態(tài)所產生的麻煩。
【思維時間】
外形非標的貨物種類五花八門,有小紙箱、飲料包裝、工件、超寬面板等等。這其中是否有規(guī)律可尋呢?
“德道”總結為四個字,“小”“寬”“軟”“異”。
展開來說,會產生以下問題:
1、無法滿足“三支輥筒原則”,輸送不平穩(wěn)(甚至卡貨);
2、前進阻力大幅增加,輸送失效;
3、所需輥筒過長,單支輥筒性能(承載力/圓跳動)惡化;
索性,大多數情況下,這四個特征不會以組合的形式出現。所以我們要做的,就是逐個擊破
【德道·解決之道】
“小”——解決之道:天衣無縫
小通常意味著輕,此時密集排列的Φ38 mm、Φ25 mm,甚至Φ18 mm等小直徑輥筒是最佳選擇?;蛘呃忙?8 mm無動力輥筒以底帶摩擦的方式驅動,是比較友好的應對策略。
當然,如果貨物尺寸過小,輥道線就不再是合理的選項,皮帶線/模組網帶是更好的選擇。
“寬”——解決之道:放任自由
既然貨物寬得“任性”,那便不去一味滿足。通常有兩種做法:
1)雙排/多排輸送線設計
優(yōu)點:分攤貨物重量的輥筒數量成倍增加,單支輥筒的承載要求降低;輥筒長度縮短,單支輥筒的承載能力發(fā)揮最大化,并降低了制作與運輸難度。
注意點:如果是動力傳送,需設置雙頭驅動同步輥筒。
2)輸送物超出輥面
優(yōu)點:有效控制機架寬度尺寸,不增加結構與安裝復雜度;可柔性應對不同寬度的輸送物。
注意點:使輸送面處于最高位置,確保驅動元件、鏈條/皮帶、焊縫等要素低于輥面。
“軟”——解決之道:
軟帶來的問題是貨物底面在輥筒間隙處會呈現一定的下陷狀態(tài),這會急劇增加輸送阻力。那么解決的辦法就是盡可能減緩下陷的幅度,并輔以增加輥筒表面摩擦力。
比較常見的做法是在減小動力輥筒間距,或者增設輥間托板。而輥筒表面可選擇網紋滾花、或是包膠。
另外,鏈板/皮帶輸送也是不錯的解決之道,代價是增加了系統的復雜度及成本。
注意,以上的“軟”特指半剛性底面狀態(tài),如果是面粉、水泥此類軟包,請使用特種輸送輥筒。
“異”——解決之道:改弦易轍
實話實說,異形底部的貨物并不適合使用輥道線輸送。如若沒有工裝板或托盤作為中介體,不要猶豫,直接改換其他類型的輸送方式吧。
【結語】
異“曲”但同功,不管采用何種方案,為的都是同一個目的——讓輸送變得更加簡單。
以上便是本期《德·道 微課堂》的全部內容。以此觀點分享,希望讀者下次應對“小”“寬”“軟”“異”這類貨物時,能夠更加從容。
德道微課堂,知識就在德道。我們,下期見~
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392號